秉性即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独立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比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一个人的性格,并显示个体的差异。有人热情、开朗、活泼、外露;有人娇嗔、傲气、泼辣;有人大胆、自信;有人深沉、内向、多思;有人慢条斯里、有条不紊;有人风风火火、毛手毛脚;有人乐观健康,有人少言寡语等等。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性格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生理特点为性格发展打下基础,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实践。此外,还与个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及心理条件等有关。
所谓“秉性难移”,是说人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之所以认为“难移”,可能来自两种错误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无限制地夸大性格的稳定性,认为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便相对稳定不可改变;另一种看法是把性格看作是先天已确定的,后天的努力是无效的。当然对已形成的不良性格进行改变,就必然会使性格发生变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性格是具有可塑性的,或者说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是这种变化,对一些人或许会困难些。一个竞争激烈、生机勃勃的工作环境,会逼迫你积极工作,努力上进。自幼形成孤僻、自卑性格特征的人,在学校、工作岗位或社会生活实践中,可以因为与同事、同学、战友关系融洽,学习或工作有成绩,而逐渐变得开朗、自信。
每个人都向往好的性格,如自信、乐观、开朗、坚毅等。只要有了一定的世界观,就能根据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有目标地塑造自己的性格,做命运的主人。虽不能断言哪种类型的性格优越,但可以说,外向、内向性格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因此,就应在充分了解自己现有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强化好的性格和品质。